四中“双有”课堂教学模式(新).doc
武汉开发区四中“双有”课堂教学模式
一、提出背景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理念源于西方20世纪初教学科学化运动,融合了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20世纪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可以说“有效教学”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教学思想)。“有效教学”作为一个教学论的概念,我们以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以学论教”是教育学的一基本教学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正好处在城乡结合部,随着武汉开发区的成立,本地居民一夜之间由农民变成了市民,居民的家庭背景,文化素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远比中心城区差,近年来的择校热更是导致我校的生源数急剧下降。无论是从基础知识,还是认知水平上,我校学生都普遍低于其它兄弟学校。面对目前严峻的生源问题,我校教师别无选择只有改变自己的教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生源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以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来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以期赢得社会的认可,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构建有趣、有效即“双有”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基本内涵
有趣教学指的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个性培养的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三、“双有”课堂“二五七”模式
(一)二个原则
1.有趣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技巧,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丰富有感染力的激情等来最大限度的增加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把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有趣教学的基本特征:
有趣教学追求学生的积极参与,这种参与意味着教师应通过问题引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避免教师以讲授为主。
师生具有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状态,师生心情愉悦,班级气氛宽松,师生关系平等,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且教学风格民主,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宽松、自由、民主、感情融洽的氛围之下进行,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多数情况下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如讨论、展示、评价、互查等。
2.有效性原则指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关注可测性和量化,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有效教学既不拒绝量化,又反对过于量化。
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应该是追求教学目标落实的有效,体现为新课改以来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落实的有效性体现在一定量的时间掌握多的知识技能,其有效性和第二维度目标的落实密切相关,第二维度的过程与方法落实越好,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效率就越高;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落实,凸显学生学习的过程亦即(参与),这一过程,是借助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会学习,养育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养育方法意识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仍然同过程与方法维度成正相关,学习的过程,学生越积极,越有助于养育学生的积极态度与情感,长此以往,在此基础上能够养育学生的价值观。
3.二者关系
有效的课堂要求教师引领下的学生积极参与,而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必定会呈现出趣味性。真正有效的课堂有利于学科兴趣与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真正有趣的课堂有利于有效课堂的实现;有趣是有效的前提,有效是有趣的结果。
1.导入新课(2分钟)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引入”方法,做到以“情”入境,以“疑”入境,以“趣”入境,(或者直接导课揭题,直接把学生带入到重点内容的学习上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对主题的高度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要亲切大方,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习兴趣,拉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质疑,能从多个角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回答,对所有学生表达尊重和赞赏的情感,激发学生自尊、自信,使学生乐于学习。
2.展示目标(1分钟)
目标应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其表述方式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能(了解、识记、理解、掌握、运用)……。(本部分应围绕学生学习目标修改)。
1)教学目标应该清晰呈现学习结果、认知动词 、认知条件;
2)教学目标要从整体上体现三维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分段目标,且不可割裂;
3)目标要可观察,可测量,即表达目标时用行为动词表现心理变化;
4)目标要导教、导学、导测评,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目标,达成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口述形式,教师用语言叙述目标;二是书面形式,教师将目标写在黑板上或教学挂纸上;三是投影形式,教师用投影仪将目标投影在银幕上。
教学目标分层。分层教学目标,要重点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实行相同教材、基本相同进度、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能够着树上的苹果,不至于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抹杀。教学目标分层有利于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获得学习成功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确保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吃得饱”,基础中等的学生“吃得好”,学习困难学生“吃得了”。
3.师生互动(30分钟)
以“导学案”为载体,把教学的立足点、课堂的支撑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教给学生。
依托学案,学生至少有这样几种学习形式: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对话中的引领学习等。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学案内容。学案是以问题引领的,学生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
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解决学案问题(小组或者同坐之间)。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过程,对问题有了一些思考,获得了一些结果。在此基础上,学生交流如何思考问题的(理科还需交流我有几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思考的结果如何。
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实施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与交往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并以教师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
4.当堂练习(10分钟)
科学设计课堂达标练习,突出本课重点难点,凸显分层推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学习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训练,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当堂纠正,强化方法。在训练这个环节,教师成为知识与技能的把握程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程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现程度的推手。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学习技能并得以训练或提高,促进学生自我评价。
5.反馈小结(3分钟)
在教学结束前,留适量的时间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反馈小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信息反馈表,并努力做到:
1)建立逐级反馈系统。根据课时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反馈意识,做到课课有反馈,单元有反馈。
2)促使信息的多向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对练、互相批阅、组际竞赛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变原来师与生之间的单向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多向交流,增加学生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增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能力。
3)及时评价,积极鼓励,使学生充满完成学习任务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以更大的主动和热情投入新的学习。
课末反馈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写课堂小结,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所在,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以上各个环节,时间可以有大概的限定,但是不要固化,注意凸显学生学习环节。
(三)七个维度
有 趣有 有有 效民 教学目标 教学时间 教学容量 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课堂氛围
我们对“双有”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七个维度上的要求。
1.课堂氛围。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融洽,活跃,尊重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能充分体现,让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
2.教学目标。目标科学简明,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切合教材要切合学生实际,体现三维目标要求,表达准确,具体,恰当。
3.教学策略。灵活适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能恰当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4.教学过程。理得清楚、讲得精准,练得合宜,预设与生成和谐,准确预测学情、学法,对学生目标与学习内容有准确的定位;课堂充满”动(互动,活动,感动)感”,把握课堂游刃有余、耐心扣问、静静倾听,徐徐展开、步步深入,教学过程呈现设计美、动态美和生成美。
5.教学容量。 适量适度,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活动且学习兴趣浓厚。
6.教学时间。课堂调控张弛有度,时间安排控制合理。
7.课堂训练。 重点突出,难易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