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研活动教研活动

如何在合作学习中激活“中间沉默层”

发布时间:2015-10-29 11:10:22  阅读:

如何在合作学习中激活“中间沉默层”

苏守珏

在日常教育实践中, 教师往往注重培优辅差, 习惯于“抓两头带中间”。中间生因品学一般, 显得平淡无光, 既不像优等生能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也不像后进生能赢得老师特别的关怀和帮助, 最容易受到教师的遗忘、疏忽或熟视无睹, 被形象地称为“中间沉默层”。他们习惯于静静地坐在课堂上, 以一种平常的心态甚至是冷漠的心境, 淡然地存在于班级中, 明显地成为心理上的弱势群体。

新课程实施以来,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特征之一就是能大大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更多发言、表现、相互交流的机会。但笔者发现,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往往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现象“,中间沉默层”仍然保持着沉默。如果不能激活此类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中, 合作学习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以人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也就无法体现。如何在合作学习中激活“中间沉默层”, 笔者在长期的实验研究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一、运用赏识教育, 播撒自信的种子

自信心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 只有充满自信的人, 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 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为此, 我十分注意为合作学习营造一个和谐民主、鼓励上进的课堂氛围, 在激发后进生的同时培养中间生的自信, 使其逐步走出沉默自卑的阴影。例如, 在合作学习中, 我请中间生给后进生当老师, 给中间生表现“我能行”的机会。同时, 我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亮色”, 对他们在合作中积极的表现“竖起大拇指”, 告诉他们“我能行”。在我赞许的目光中, 在我激励的话语中, 在我亲切的微笑中, 我惊喜地看到,他们心中自信的种子逐渐被激活、萌发。

二、建立“偏向”机制, 暗送温暖阳光

1.组建同质小组

众所周知,“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是合作学习最优化的分组方式。但在进行异质小组合作活动时, 经常会出现一两个能力较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而能力差的同学默默无语甚至开小差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特别是组内比赛、竞争时, 优生的天然优势泯灭了多数学生的信心及动力。因此, 在小组合作时, 我经常视呈现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时按“优生—中间生—学困生”组织若干同质组进行学习。这样,“优生层”的学生能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 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中间“沉默层”的学生也因为合作伙伴水平相近, 心理没有压力而敢于发言,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其潜能, 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有时按“学生的兴趣或存在相同疑惑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 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有时按问题的“难—较难—易”的梯度, 把任务分别交给“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组成的若干小组去合作, 使各个合作小组成员都能在攻克问题的过程尝到成功的快乐。

2.设立岗位职责

实践表明, 在合作小组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时,学习活动大多由优生包办代替, 忽视了“中间层”的力量, 使他们缺乏鼓励、促进, 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小组变成了大量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因此, 合作学习中我给每位学生都确定岗位, 明确职责, 以便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平等参与的机会。如:把小组成员分配为主持人、记录员、汇报员、督查员、联络员等, 且各种岗位经常轮换。这样, 习惯于旁观的“沉默层”不得不主动参与学习之中。他们时而主持活动, 时而倾听记录, 特别是代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 他得到了同伴的信任, 心中自然充满了使命感, 进而在沉默中爆发!

三、加强组织指导, 催促共同成长

1.借助“黄牌”限制, 让“小霸王”学会谦让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 不善于倾听他人, 唯我独尊, 称霸课堂, 是优生的通病。这些优生发言过于积极, 中差生只能做听众、当陪衬, 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针对这种情况, 我为使“小霸王”们遵守合作规则, 不抢别人发言权, 我除了用“发言卡”来限制他们的发言次数外, 还用“出示黄牌警告”的方式提醒他们适可而止。这样, 既为每个小组成员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 也使“中间生”的惰性无处可逃, 激发了其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2.运用激励机制, 让“沉默者”学会参与在合作学习中, 有的学生反应较慢, 表达跟不上节奏, 羞于开口, 久而久之, 只听不言, 这样就达不到通过合作学习, 实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目的。为此, 我努力创造条件, 给那些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如, 在提出问题后, 可先不急于讨论, 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其次, 我还给这部分学生开小灶, 有意识地降低问题的难度, 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同时捕捉其“闪光点”及时鼓励他们。久而久之, 培养了这部分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四、引领体验成功, 收获合作快乐

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本身或自己的能力产生“自我设限”的信念, 中间层学生也总有“无法和优生抗衡”的思维定式。因此, 我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参与到“弱势”小组中,“暗中”协助他们, 使其有比“优势”小组更加出色的表现。我还有定期帮助一名“中间生”, 课后为他“开点小灶”, 让他在“异质小组”中有着和老师一样精妙的见解, 以令全体学生刮目相看。借该生的成功激活处于中间层这一板快, 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其次, 针对中间层也爱“表现”的天性, 给他们提供“表现”舞台。例如: 在教学口语交际《我爱吃的水果》时, 我让学生合作制作一幅水果宣传画, 笔者发现“沉默层”的孩子虽不爱动口却多数爱动手, 我便有意识地安排他们总负责,将“设计大权”交到他们手中, 中间层学生通过“表现”, 在同伴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增强自豪感, 激发了其不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的信心, 逐步跻身于优秀之列。

当然, 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过程中, 虽然能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 个性得到张扬, 实现了有效学习, 但是也留给我一串串思考:

( 1)“旁观者”现象仍然存在, 学困生尤为甚之。学生在合作交流时, 往往有部分学生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做事, 听着别人发言, 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 始终保持沉默。

( 2) 中等生和学困生与优生相比, 缺少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学生交流合作中, 优生积极思考、主动合作、踊跃交流, 是主角; 中等生观望、附和, 是配角; 学困生干脆不合作、不交流, 仅做观众和听众。而我们教师往往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会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优等生, 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优等生, 对中等生只作出较为平淡的回应, 一些学困生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造成了合作学习的缺失。

( 3) 表面“热闹”, 实际收效不大。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看上去课堂是很热闹的, 其实都是优秀学生的“专利产品”。大多数学生成了“配角”, 他们听的一知半解, 只是顺从别人的想法, 当时有点理解,但过后便忘记了, 热闹的合作交流只是表面现象,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 大多数学生没有产生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锋。

虽然在合作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方法上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去完善, 但我相信: 只要我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给中间层学生一缕阳光, 激励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他们一定能找到走向成功的阶梯!

〔苏守珏 江苏省赣榆县实验小学 222100

教学新论 J IA OXUEXINLUN

70

 

网站首页 | 学校简介 | 新闻中心 | 招生指南 | 校长信箱 | 联系我们 | 管理员登陆

版权所有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 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街永久社区
COPY RIGHT © 2014-2015 www.wh111.com/kfqsz Powered by EmpireCMS7.0